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此次会议内容,中国基金报记者也采访、整理了一些金融机构、经济学家等相关解读。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第一,中央财经委会议一般会涉及“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经济问题”的顶层设计,因此每次会议精神对我们理解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2018年4月第19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是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2018年7月第二次会议是关于“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问题”,2019年8月第五次会议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1年8月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2023年5月5日第20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指出中央财经委员会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责任重大,作用重要。本次会议主题是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第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细节有三,一是政策强调“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并特别提示“防止脱实向虚”;二是政策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极为重视,“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表述中,“智能化”为首,与十四五规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表述相比有微妙调整;三是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是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我们理解完整性就是全产业链,先进性就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安全性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短板领域取得突破。
第四,在具体执行上,会议一则是针对“卡脖子”领域,强调了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二则针对农业领域,强调农业技术,“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三则针对市场驱动的新产业领域,强调“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点意味着扩内需和新产业的结合点会存在政策空间,同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第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对经济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与这一精神对应,同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第六,我们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不断形成供给;而政府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所代表的内需需求端增速却与名义GDP相关,出口复合增速则受海外经济增长和外部产业链大环境影响;同时,技术和应用是上下游关系,比如半导体下游是消费电子,消费电子下游是就业和居民收入;人工智能、工业数字化、高端制造这些的下游是传统工业和商业部门。政策强调“避免割裂对立”、“不能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三项原则,将在中期有利于经济的内生均衡。
第七,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二是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于现有人口形势,会议强调“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具体来看,会议强调的第一点是“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然后是“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最终界定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这一系列信号,我们的理解是,新一阶段人口战略的重点已是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和人才红利,后端与前端并重。在2017年报告《工程师红利就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人口红利》中,我们对此有过初步探讨。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这次会议更加强调发挥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协同效应。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产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政策着力点,推动形成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协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局面,不断提高产业链的自主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经营主体构成产业发展的中坚。会议指出,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只有企业强了,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产业才能更强。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作用。民营企业家也要适应高质量发展,敢于创新,大胆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表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大变局、新挑战”,包括但不限于:(1)地缘冲突、大国竞争、贸易保护主义;(2)供应链变迁;(3)气候变化、绿色转型;(4)贫富分化等。这些变局和挑战不仅影响市场效率,也关系到安全(社会稳定、能源安全、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等)。面对这些大变局,产业政策重要性提升,除了重视效率,也要顾及安全。本次会议指出“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传统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注重提升效率,政府只是起到“修补”作用,难以解决现在面临的新挑战。在大变局背景下,美国和欧盟也都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理论基础重回政治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上升。对于我国来说,大变局时代,产业政策要多维出击,但关键还是要促进创新。
实践中,做好“五个坚持,五个不能”。在中财委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第一,防止脱实向虚,我们认为主要是要加强完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引导金融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是“去金融化”的一个体现。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超过日本和德国,与美国接近。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但曾经发生影子银行、P2P风险事件,地产“三高”模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还在解决之中。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行,金融事权进一步收归中央,金融监管有望得到进一步理顺,引导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反对贪大求洋,我们认为是发展产业要从实际出发,警惕照搬海外、大干快上的倾向。反对贪大求洋此前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城镇规划当中“好大喜功”。而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我们认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的时候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规律,避免各个地方都要搞“全球创新高地”、“全球人才高地”。我们认为可能也不是各个地方都聚焦高精尖,更不是只看大项目、忽略小项目,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当地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第三, 避免三次产业的对立割裂,我们认为主要是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生态。在农村农业发展中,一二三产业联动是一个经典的提法,一产的农产品可以进行二产的深加工,又可以发展旅游等三产。而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二三产业对立的主要体现在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竞争,二三产业的发展往往会也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但土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们认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避免三次产业对立割裂的一个重要抓手。
第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稳增长、提质量、促新兴。早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短期来看,传统产业在经济占比、就业吸纳、需求拉动等方面,仍是实体经济的主要构成。长期来看,传统产业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能够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又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景和需求(比如钢铁企业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带动“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日用品延伸”。我们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很大空间,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五,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随着我国从学习赶超阶段走向技术前沿,竞争效应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高。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开放合作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走出去”,向优秀者学习,与强者竞争。从促进创新的角度看,内需市场不但要做大,更重要的是提高竞争性,让企业在充分竞争中不断提升效率。一方面,应该继续加快开放,通过引入多元的、高质量的参与方增强国内市场竞争性。另一方面,要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壁垒,允许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些行业当中,以此促进竞争,带来更多创新。
会议同时强调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创新更多依赖企业、大学、政府等主体在知识、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互动。其中,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研发投资也大部分出自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以市场经济和企业为主体,不同类型、规模、细分领域的企业有自己的特定作用,构成一个按市场规律运转的有机产业体系。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基本建成了有利于创新企业生长的环境,形成了一套发现、培育和扶持明星科创企业的机制。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投资经理刘思甸表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关政策导向定调。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也强调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具体推进中,要讲规律、避免贪大求洋,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不能简单把传统产业当“低端产业”退出。由此产业政策也需要调整,更加重视安全、更加重视系统观念和顶层设计,在具体方向上,尤其强调落实企业创新地位、粮食安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以及发展企业、爱护企业家、培养实业人才等四个方面。
会议要求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角度来推进人口工作,要求在人口质量、数量、结构、区域分布上着力,具体部署包括教育、生育支持、人力资源利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领域。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针对当前形势和突出问题,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整性,是基于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的基本特点提出的,是体系的要求;先进性,是充分考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动能和方向后提出的,是动力的要求;安全性,是深入研判国际局势、统筹发展与安全基础上提出的,是底线的要求。
此次会议提出了“五个坚持”: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董煜表示,这“五个坚持”是基本原则,明确了下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把握的思想和路径。对于如何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的关系、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等,都具有鲜明的指导性。每个“坚持”都包含着深层含义,既明确工作方向,又明确了防止出现的偏差。
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会议就当前工作重点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这些举措,实际上是要推动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是在传统产业政策基础上,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抓手和保障措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表示,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我们要巩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确保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抵御或迅速恢复。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短期应对挑战的抓手,也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中央财经委员会最新定调,5000字解读来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