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认证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书编号:ZX0118) | 客服电话:400-636-8688 | 投诉电话:0755-33189899

四箭齐发!“中船系”一季度业绩暴增!或再次开启船周期元年!

昨日,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在国务院国资委”全力支持央企增持回购”的政策指引下,”中船系”四大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罕见同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合计预计实现净利润20.7亿至24.5亿元,同比增幅最低达149.35%,最高达1200.91%。

 

 

 

今日盘中,“中船系”霸榜刷屏,板块指数最高飙升至9.5%,中船应急20cm涨停,中船汉光、久之洋、昆船智能等涨超15%,中国海防、中船防务纷纷涨停。

 

 

一、船周期兑现元年:业绩暴增背后的产业密码

 

2025年被业界视为”船周期”业绩兑现元年。随着2022年前低价订单在2024年基本消化完毕,2025年一季度高价订单开始确认,船舶企业业绩回归符合预期。”中船系”四大公司的亮眼数据,折射出行业深层变革:

 

中国动力:柴油机板块子公司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200%,船用发动机产销量双提升,叠加”成本工程”降本增效,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40.48%-410.73%。其背后是全球造船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2024年新接订单突破6000万修正总吨(CGT),创17年新高。

 

中船防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达1005.77%-1200.91%,主要受益于高价值订单交付和产能提升。公司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营业毛利显著增加。这与中国造船业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占据14种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相呼应。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作为船舶整船制造龙头2025年9月就开始展开重组流程,两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增长149.35%-199.21%和269.66%-343.59%。中国船舶公告显示,其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报告期内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营业毛利同比增加。这印证了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已达2008年以来新高的行业趋势。同时也印证了重组带来的业务结构进一步升级。

 

 

 

二、逆全球化挑战:中国船舶业的破局之道

 

尽管业绩亮眼,”中船系”仍面临全球化逆风:

 

1.外部压力升级:美国拟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停靠费,试图以”重振造船业”为名实施贸易保护。然而,中国造船产能占全球60%-70%,日韩难以快速填补缺口。日本邮船高管坦言,亚洲盟友无法替代中国造船产能。

 

2.订单结构调整:尽管埃克森美孚等客户撤单,但中国船厂仍获欧洲订单支持。法国达飞2025年与中国签订12艘订单,地中海航运与中国长宏国际、广船国际签署LNG双燃料船订单,马士基计划扩大与中国顶级船厂合作。

 

3.技术护城河: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发的30.8万吨超大型油船打破国外垄断,全球首台12X92DF-2.0双燃料发动机实现硫化物减排99%以上,碳捕集系统捕集率达80%。这些技术突破巩固了中国在高端船型市场的地位。

 

三、全球资本再配置:中国资产吸引力凸显

 

在A股”护盘”行动的同时,全球资本正重新审视中国资产:

 

1.外资机构转向: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上调至85点(当前68点),汇丰调查显示45%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将中国列为新兴市场首选。这种转变源于中国经济”三重韧性”——政策工具箱充足、产业链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崛起。摩根士丹利表示,中国股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外资配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政策支持和盈利改善将吸引更多长期资金。

 

2.港股联动效应:中广核电力控股股东拟增持5%H股,腾讯控股单日回购1.2亿港元,港股通标的获南向资金净流入62亿元。A+H股联动机制下,央企估值修复有望向离岸市场传导。

 

 

 

四、机构观点

 

东吴证券强调,供给刚性下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至2030年后,中国船厂产能占全球60%-70%,日韩难以快速填补缺口,中国船舶集团作为全球造船龙头将有望持续受益。

 

上证研究指出,央企应强化ESG治理与市值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提升ESG的水平吸引长期资金,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双碳”目标的动态平衡。

 

中国船舶集团在绿色船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中国资产的全球配置提供了新的逻辑支撑。未来,随着政策协同效应的持续释放,中国船舶业有望在全球变局中重构竞争力,成为全球航运业变革的引领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券顾问 » 四箭齐发!“中船系”一季度业绩暴增!或再次开启船周期元年!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